专注于SCIE深国交备考2024及校园生活
杨欣玫 Kitty Yeung
深国交2006届毕业生
现为创意技术专家、美国微软创新车库硅谷区经理
内部创业知多少
高中的时候很喜欢的一部科幻作品是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其中的先进文明请教超级电脑Deep Thought人生的终极答案是什么。电脑算出42后,也没有人明白答案的意思。电脑说你们要知道终极答案,我算出来了,可是你们却不知道终极问题是什么。这些年随着人生的经历体会,虽然不知道作者本意,但找到了个人认为其中隐藏的终极问题,那便是:No one wants to change. Then how do you pursue your ideas? (没有人愿意改变,那如何执行你的想法?)
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电影剧照
在工业界,这其实就是最根本的终极问题,体现在方方面面。因本人每年写给深国交校刊的文章都会提及科研经历,就先从大家熟悉的科学实验说起。在学校的时候,做实验是检验新发明的基本方法,利用物理现象创造出新的物质材料或元件结构,通过测量验证发明的可行性与发现新现象。然后发表文章公之于众供其他学者参考,执意于能有更多的人建立于上,创建新领域与体系,带动整个工业界的发展。然而,讽刺的是离开学术界才感受到,许许多多的新发明都只停留在了学术文章和专利书面上。原因可以理解,由于在学校里,有的实验前提是追寻基础科学未知与真理,本身没有直接短期应用;而有的本身就是为了工程所需,可并不是每个教授都关心自己实验出来的结果能否被工业界利用,也许他们更关心的是有没有经费支持自己的实验小组继续,多发论文评职称,除非工业界(来自公司、政府)出钱资助否则也懒得跟工业界合作,不然没有人能有10-20年的支持将实验成果衍生出可用的新领域。这些过来人才会明白的现实,学生没有经历有时便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在做正在做的事。学生所关心的,是明天的考试,后天的比赛,暑期的实习,日后的工作。多少人在想自己所在的领域应该怎么接下来发展,如何推动新的工业革命,对地球的发展生息有怎样的影响?
网络meme
虽然在学校可以学到一生适用的知识,而学校不会教的是走出校园后所有人都要面对的scaling的问题。Scaling便是将一个好的想法,比如实验室的新发明,不断引入人力与财力的支持与其他基础设施进行对接合作,将个人发明、手工做的元件转化成可执行可重复的方法,让更多的人可以利用。换句话说,scaling也是从个体到世界的过程。这也是创业的根本过程。创业不是开公司,而是将可行的核心扩张,颠覆传统,建立整个生态链,其中涉及不仅是技术,还有量产、商业、销售、服务等各方面。创业也不仅限于初创公司,其实在大公司内部也需要创业,只有做到创建新业务,企业才能在科技不断更新下不被淘汰;对个人来说,也不只有要么开个公司要么做下属两种选择。真正的领导者,一定是看到行业空白区并主动采取行动去弥补的人,创造未来的权力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不论是什么职务,不管是在大公司还是自己创立的企业。CEO所具备的才能,是会利用周边的生态环境与资源,开拓一样新的领域,资源可以来自社会,也可以来自大公司内部,有的时候大公司内部反而能够提供更多更相关的资源。
举几个亲身经历的具体例子。去年提过的在Intel时候的硅光子学元件组,十几年前实验室里发明出来在硅上导光的现象,如果没有经理(组长)的各种说服上级与工业界的合作伙伴,恐怕实验结果也就死在实验室里,也不会变成一个产品组,Intel也不会有现在Data Center里的应用业务。然而依然会有其他公司开发硅光子元件,占有领先地位,因为十几年前这项科技的确是发展到了一定地步,就看是谁会把技术发展下去。
量子计算机在近几年炒得很火,正处在一个技术突破阶段。我也在微软创新车库开启了硅谷区的量子计算机学习小组。原因是这个领域现在的媒体hype太多,但没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其中的技术,很少人会耐心地坐下来理解原理、动手计算。出于好奇和学习的态度,这个小组教授感兴趣的员工,大家一起学习量子计算机发展中的不同方面,包括硬件、软件、物理和数学领域的知识。来听课的人,一种是因为这个领域本身很有意思,一种是想为未来发展方向带来更多的选择。而这个领域,在我们学习的同时在不断更新着,硬件工程师与科研实验室在不断尝试新的architectures,软件也在更新,暂时使用传统计算机和几个quantum bits的系统来验证。软件在等待真正能有用的量子计算机硬件(需要至少几十个entangled quantum bits)被造出来,才可以在上面跑理论上比传统计算机厉害的程序。这个领域也处在博弈阶段,说哪种硬件更好,为时过早。
同时我们曾经在学校学的量子物理知识也一直被挑战着,至今对有些量子现象的interpretations学者们还没有统一,量子物理的教学方法也是分门别派。在这个发展中的应用领域里起到作用可以有很多种,除了参与研发,科研机构实际上也依赖公众的关注与企业、政府的支持,要有足够的人认为这个领域值得发展下去。
我所置身其中的另一个领域——可穿戴技术,可以说是处在热度已过但接地气发展的阶段。因为在火的时候有太多的人有很好的ideas,结果发现产业链还没有成熟,想做的东西生产不出来,生产出来的又没啥用或者还没市场。碰了钉子没有离开的人现在脚踏实地地突破生产链瓶颈,用高科技改变传统中低效率的生产方法。新的服装生产工业革命会从此开始。
上面几个例子虽然领域不同却演示着同一个主题,做任何新东西要做大(scaling)都要说服他人,事情能不能做成也要看是谁在做。这对于科研人员来说是一个残酷的现实,因为科学一向是格物致知,事情是对是错,而不是谁说的是对是错,如果世界真能这样,很多问题都能实事求是地解决了。
工作中会有这样的故事,一个实验小组用方法A研发了一种元件,原定了日期发布产品,可是元件出了故障导致产品无法按时发布,公司觉得没面子换了经理,即使这个经理之前功绩累累为公司立下过汗马功劳。而产品也可以用方法B做元件,新经理让小组尝试方法B,花了一年研发成功了,发布了产品。可是元件出了故障是很多人一起研发的结果,之前也没有发现,也不是经理一人能预知掌控的。不换经理,也许也会尝试方法B,也没有证明方法B就实际上胜于方法A,如果小组选择的是花一年时间修复方法A,也许也能成功。江山一去不复返,哪个方法更好至今是个谜。即使这是一个技术与理论上的根本问题,往往我们会发现很多地方出现了问题用的是调动人员来解决。比如哪个传统死板的半导体公司突然间开始注重user experience,其实就是因为有某个人认为UX很重要,带领起公司的团队主攻UX,而这个人如果离开,公司可能又会回到原本的死板状态,而这个人去了另一个公司,带动了另一个公司的UX。这种“以人为本”的处理方法对于刨根究底的学者来说还是躲在大学里比较合适,不过也是很难逃避的。
Kitty Yeung 系列漫画作品Monologue 1:“用这个取代这个。好像就能解决问题似的。”
原以为科学家都是无私地奉献,是最追求真理的群体,然而发现并不是所有科学家都能做到不以个人的ego出发,限制竞争对手发表科研文献、取得职务,或者为了以后拿Nobel Prize把自己的名字放在学生的前面(当然还是有很多学者遵循职业道德的)。其他不以追求真理为本的领域也许更糟,看似业务非常相关互补的professional super stars,为什么偏不合作,互不扶持?事业上的诸葛亮,明明关切的是如何发展所在的领域,以大局为重,却难免会被行动由名誉、地位、权力主导之徒认为跟自己的想法一样。对应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也只有孔子的“人不知而不愠”概括得透彻了。
可这也难免会带来一种professional indifference(职业冷漠),同一领域的领头人无视他人的工作,做的差不多的东西却要执意自己是最qualified,自搞自的影响圈。互相的了解都是从媒体上的,误解也越来越深。如果能多一些合作精神,领域可以向前迈一大步,更直接地做到large scale。
影响力也是scaling的重要元素。上面说的是故意的职业冷漠,而有的时候是人们身在传统领域,看不到两个互相可以依赖的领域之间的联系,还是以传统方法做事情。这时只能靠宣传。宣传这个词含点贬义,因为我们不喜欢广告和个人宣传。然而,原来,搞了半天,说白了,我们做的一切都是在“宣传”,对自己做的事有热情,要让别人知道。Everyone is busy. How do people get on other’s radar?
做学术写论文是一种宣传,为了给世界留下知识,让后人有肩膀踩;教育是一种宣传,将知识传授给一代又一代,给予人类独立思考的工具,让后人思想升华,并不再犯前人的错误;搞活动是宣传,拉人来关注、讨论、演讲,像前面量子计算机部分说的,没人关心领域也维持不下去,搞音乐会、作品展等也是同理;众筹也是一种宣传,除了寻求资金上的帮助,其实也是利用平台扩散新产品可见度;结果21世纪最赚钱的几个科技公司都是“广告”公司,过去卖菜的卖衣服的卖报纸的要在大街上吆喝,现在用网络,搜索引擎、公众号在推广;硬件也成了app平台,最新发布的硬件往往缺乏内容,使之一开始没有用,比如智能手机是在有了app store之后才普及,现在的虚拟现实眼镜也在拉动丰富内容,依赖developers开发软件、UX做设计,同时developers和设计师通过科技公司提供的平台宣传他们的技能。新产品如果太超前,群众看不到应用场景,也必须要进行大众教育或进入企业机构为特殊场景使用,也要从企业中拉动内需开始。
只要做的是真正的创新,一定会发现自己也在教育领域,这就是为什么科研是在大学的实验室里或与学校合作的机构中。也看到许多新产品要在学校中推广,不一定是本来为了教育而开发的产品,而是因为技术太新颖,逼不得已要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上。有的产品教育应用是真实有益的,我们都是这么一辈又一辈地走过来。老一辈往往难以说服,不是因为思想禁锢,而是习惯了一直以来的生活与工作方式,对新的东西感到不屑,新东西无法帮他们做到什么,或者抵触,因为新的东西会改变已有的运作方法。而一无所有的年轻人希望改变,忧国忧民,看到世界的不足,为自己的缺失找客观原因,而当他们找到一些可以“成功”的运作方法,也就不希望后面来的年轻人再改变他们。
Kitty Yeung 系列漫画作品Monologue 1:“我们声称在改变世界,然而与此同时我们又接受了、适应了、包容了多少社会的现状?”
大众的关注点也是让学术界做宣传费了苦心。再讲个故事,某知名大学的天文系也使用social media公布有趣的天文研究新结果,并且通过点击率与互动数据分析大众反应。他们发现如果是一篇内容值得大众知道的文章,阅读量大概为300,但如果是一个好看或者搞笑的图片,会有上万的转发。是不是感到很遗憾?我们每个人都希望看到更有意义的内容,然而人多了聚到一块就变成了噪音。在这种情况下,你所制造的内容会跟风顺应大众,还是价值为重,即使一开始的表面影响力并不高?从大数据到云计算、3D打印、可穿戴、物联网、无人机、虚拟现实、无人驾驶、区块链、人工智能到量子计算机,按顺序无一不是buzzwords中隐藏的科技新前沿,却又像1637年的郁金香,1846年的英国铁路,1995年的dot.com等,因不明觉厉得以人云亦云。是选择自己真正有热情的领域钻研引领突破,还是从一个跳到另一个占大众不懂的便宜捞钱,这是一个个人原则的权衡问题。
Kitty Yeung 系列漫画作品Monologue 1:“一个23世纪历史学家的观察。纵轴:世界影响力;横轴:年数。”
科技公司所做的产品也是在这种矛盾中挣扎。报有远大理想、拥有爱心的工程师会为上面提到的新科技找到最有意义的应用,往往用于改善医疗、教育、城市建设、人身安全、环境保护、帮助残疾人等方面。而这些方面又是责任最为重大的,各种规章制度与固有的运作方式使得应用需要花很长的时间与精力才能够达到,而在这个profits高于一切的年代,并不是所有公司都愿意和有能力支持这些有意义的应用,还是得靠做“广告”平台来维持,能被坚持下来的有意义但更难的应用少之又少。初创公司也免不了受到同样的冲击。做的事情最后还是需要依赖其他大公司和已有的社会infrastructures。 这就是为什么会存在企业内部或广大社会中的孵化器、加速器、天使投资人等,理想上形成健康的资助体制。引用同事的一个比喻,一个果园里,大部分人关注的是果实(产品),好的果实需要好的果树(管理构架),却不能忽视健康的土壤(企业文化)。
一切的一切都建立在拥有作品和技术上说服上司、平级、下属,说服老一辈,说服专家,说服大众。多么奇妙,小小一个地球上可以存在无数的平行世界,意识形态差别可以无限巨大,每个人却都要在其中justify their existence。人在20多岁,看到世界上的各种问题,自己的选择无限,什么都想管一管试一试,积累经验;30多岁,学会了专注,选择了垂直领域与横向跨界,也明白了自私与冷漠;40多岁,有的人成为了知名的大混蛋,有的人后悔自己没有成为知名的大混蛋。但我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坚持个人原则,台上台下同一人,活得健康快乐。这些道理前人也都总结过,什么“不忘初心”,什么“出淤泥而不染”,什么“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什么“42”……只不过是通过自己的经历与理解,再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这也是教育与学习的真谛吧。
第一次内部创业是在Intel, 与三个公司里不同部门的朋友在工作之余一起做了一款产品原型,用到了Intel的科技,是发自我们自身感受到的生活痛点提出的解决方案。我们参加并赢得了公司的比赛,申请了专利,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很多创业的经验。然而公司决定不再做那方面的科技,使得我们的项目很难在公司里发展,人员也发生了变革影响到我们自身的工作。这个过程也让我认识到成败的暂时,创业道路上会有无法自己掌控的因素,以及工业界的局势与推动新领域发展的方法。同时这些经历也是自我发掘的过程,意识到自己的一些长处可以弥补工业界现有的一些缺陷,知道哪些是突破点,因此朝着这个方向一直努力,发挥着特长。也发现哪种工作环境已经不适合自己想努力的方向,需要寻找更适合自己与所爱的领域的发展环境。
有幸现在到了微软,是能支持我的平台。The Garage创新车库本身是一个内部startup,支持公司内部其他的startups,并与外部各领域的partners合作。在这里我做着几件不同性质的工作,既能让我继续学习物理,又能发挥艺术创意才能,又同时推动新的企业文化和可穿戴领域。现在想做的事情足够大scale(已不是做一两个产品,而是要做生产过程推动整个领域,帮助别人也能做出产品),大公司可以提供正确的资源与机遇,内部创业会更主动。
当工作能同时达到“世界所需”、“有钱可赚”、“用其所长”、“为我所爱”这四点,就会感到意义所在与满足。
在职业与求学生涯中一直以兴趣与社会贡献为主导,打造独特的自我与以上的四点合一,职业比职务重要得多。将自己的特长展示给世界,不再为适应某个职务而收敛自己。在工业界工作了几年后发现传统领域的问题与空缺,其中一点便是传统领域的死板局限,将人放到一个盒子里,一个窄窄的领域做到死,然而年轻人越来越多的跨界才华无法施展。作为千禧一代的老一批,也可以为改变传统行业而做出贡献,给年轻人提供发展各种才华的机会,让未来的人才也拥有那四点合一的工作。这也是我现在工作的一部分。
Kitty Yeung 系列漫画作品Monologue 0:“愿你在一个安全与健康的环境中长大。”
关联阅读
怎样成为深国交学生 How to become a SCIE Student -- SCIE19年校刊(完结)
毕业生的讲述 - 大学申请攻略篇 SCIE19年校刊(38)
这些年深国交的同学们 - 世界顶级艺术院校 SCIE19年校刊(35)
这些年深国交的同学们 - 专业去向统计 SCIE19年校刊(34)
这些年深国交的同学们 - 香港篇 SCIE19年校刊(33)
这些年深国交的同学们 - 世界各地篇 SCIE19年校刊(32)
这些年深国交的同学们 - 美国篇 SCIE19年校刊(31)
这些年深国交的同学们 - 英国篇 SCIE19年校刊(30)
这些年深国交的同学们 - 哪两个地方可以找到我? SCIE19年校刊(29)
校园设施及运作模式 - Campus facility and operation SCIE19年校刊(28)
我的孩子在国交06 - 爸妈是“深国交家长” SCIE19年校刊(27)
我的孩子在国交05 - 国交孩子的软实力 SCIE19年校刊(26)
我的孩子在国交04 - 2017届天天妈感言 SCIE19年校刊(25)
我的孩子在国交03 - 2020届思诚妈感言 SCIE19年校刊(24)
我的孩子在国交02 - 2022届雨烨爸感言 SCIE19年校刊(23)
我的孩子在国交01 - 2018届辰馨妈感言 SCIE19年校刊(22)
课外活动与公民教育 - 文体活动 SCIE19年校刊(21)
课外活动与公民教育 - 深国交的传统02 SCIE19年校刊(20)
课外活动与公民教育 - 深国交的传统01 SCIE19年校刊(19)
课外活动与公民教育 - 有关全球公民奖 SCIE19年校刊(18)
课外活动与公民教育 - 深国交社团汇总02 SCIE19年校刊(17)
课外活动与公民教育 - 深国交社团汇总01 SCIE19年校刊(16)
在深国交上学 - 老师们:有思想,有要求 SCIE19年校刊(15)
在深国交上学 - 深国交的生源及新生适应期 SCIE19年校刊(14)
在深国交上学 - 校园友谊与氛围 SCIE19年校刊(13)
在深国交上学 - ”艺术/审美“的教学方式 SCIE19年校刊(12)
在深国交上学 - ”人文/社科“的教学方式 SCIE19年校刊(11)
在深国交上学 - ”物理课程“的教学方式 SCIE19年校刊(10)
在深国交上学 - 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SCIE19年校刊(09)
深国交是一所国际高中-SCIE深圳国际交流学院2019年校刊节选(08)
深国交新校园开工建设-SCIE深圳国际交流学院2019年校刊节选(07)
深国交的名校学子-SCIE深圳国际交流学院2019年校刊节选(06)
深国交的使命-SCIE深圳国际交流学院2019年校刊节选(05)
SCIE 深国交(深圳国际交流学院)2019年校刊节选(04) - 学姐学长们
SCIE 深国交(深圳国际交流学院)2019年校刊节选(03) - 尊敬的任课老师组
SCIE 深国交(深圳国际交流学院)2019年校刊节选(02) - 深国交院长说
SCIE 深国交(深圳国际交流学院)2019年校刊节选(01) - 全校老师大合影
版权声明:“备战深国交网”除发布相关深国交原创文章内容外,致力于分享国际生优秀学习干货文章。如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原谅,并联系微信547840900(备战深国交)进行处理。另外,备考深国交,了解深国交及计划参与深国交项目合作均可添加QQ/微信:547840900(加好友时请标明身份否则极有可能加不上),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
非常欢迎品牌的推广以及战略合作,请将您的合作方案发邮件至v@scieok.cn
本文链接:http://team.scieok.cn/post/686.html
未标注”原创“的文章均转载自于网络上公开信息,原创不易,转载请标明出处
深国交备考 |
如何备考深国交 |
深国交考试 |
深国交培训机构 |
备战深国交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www.ScieOk.cn Some Rights Reserved.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9023092号-1商务合作
友情链接:X-Rights.org |中国校园反性骚扰组织 | 留学百词斩 | 南非好望角芦荟胶 | 云南教师招聘考试网 | 备战韦尔斯利网| 备战Wellesley